那么,下一个能够接近甚至超过汽车行业规模的制造业是哪个?没错,就是“人形机器人”产业。人形机器人在政务、工业、商业和家庭所有的领域都有很多的应用场景可以挖掘,将是一个数万亿甚至十万亿的巨大蓝海市场。
《2025-2029年中国未来产业之人形机器人行业趋势预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》,详细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现状和趋势,能帮助你把握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投资机会。
随着AI技术的日新月异,曾经略显“笨拙”的机器人正逐步拥有类人甚至超人的智慧。先进的算法让它们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迅速洞察、精准决策,无论是在家庭场景下理解主人的多样化需求,还是在工业车间里优化生产流程,AI赋予了人形机器人无尽的可能。与此同时,传感技术的升级宛如为机器人开启了“六感”神通,使其能敏锐感知外界细微变化。高精度的视觉传感器让机器人能清晰分辨物体形状、颜色与距离,如同拥有一双锐利鹰眼;灵敏的力传感器则使其在抓取物品时,能恰到好处地控制力度,避免损坏,恰似人类指尖的触感反馈。在AI与传感技术双重赋能下,人形机器人当之无愧地成为“具身智能”的完美化身,深度融入人类生活的每一处缝隙。
而在成本战场,特斯拉等行业巨头正凭借自身强大的产业链整合优势,挥舞着降价利剑。一方面,核心部件国产替代进程如离弦之箭,加速冲刺。曾经被国外厂商垄断、价格高昂的关键零部件,如今在国内科研力量与产业集群的合力攻坚下,逐步实现国产化,成本大幅“缩水”。以马斯克预计的特斯拉Optimus为例,其售价有望压低至低于2万美元/台,这一亲民价格将人形机器人从“高岭之花”变成寻常百姓触手可及的科技好物,为大规模市场普及撕开一道大口子。当性能与成本天平两端趋于平衡,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爆发便指日可待,据权威预测,至2030年,全球人形机器人新增市场空间将飙升至约10163亿元,成为全世界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全新动力引擎。
关节细分之下,旋转关节与线性关节各司其职,而除去传感器与电机这两大基础元件,减速器和丝杠宛如皇冠上的明珠,占据着关键地位。在整机成本账本中,减速器约占7.4%,丝杠占6.4%,看似比重不大,实则蕴含着千亿级别的市场潜能。展望2030年,若以当前使用的减速器、丝杠数量与类型为基准进行推算,全球市场空间将分别膨胀至1317亿元与1164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(CAGR)分别高达105%与108%,增速之迅猛令人咋舌。
谐波减速器,作为旋转关节中的关键先生,其制造工艺堪称精密艺术。加工工艺环节,微米级的精度把控要求从原材料切割、打磨到装配的每一步都近乎苛刻,稍有差池便可能会引起整体性能大打折扣;齿形设计更是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心血,独特的齿形结构不仅要确保高效的动力传输,还要兼顾运行平稳性与低噪音。尽管挑战重重,国内厂商已然奋起直追,2022年谐波减速器国内市场国产化率达到44%,但距离完全“驱逐”进口产品尚有征程,其高壁垒铸就的良好竞争格局,也为深耕其中的公司可以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。
反观丝杠,作为线性关节的核心命脉,当下却深陷进口依赖困境。原材料的特殊性能要求,如高强度、耐磨损、抗腐蚀等,限制了原材料供应源;加工与制作的完整过程中的精密螺纹切削、表面处理等技术难题,更是筑起一道高墙。但也正因如此,其进口替代空间仿若一片亟待开垦的处女地,吸引着无数国内企业跃跃欲试,有望在未来打破国外垄断僵局。
无框力矩电机稳坐大关节动力王座,掌控着机器人主要肢体动作,以15%的成本占比彰显其主体地位。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井喷,预计到2030年,其全球市场空间将如火箭升空般蹿升至2107亿元,2023-2030年CAGR约为98%。这般迅猛增长背后,是产业对大功率、高扭矩、精准控制电机的急切渴求。
空心杯电机则凭借小巧身材与卓越性能,成为灵巧手的灵魂所在,6%的成本占比却承载着赋予机器人精细操作能力的重任。想象一下,机器人指尖能如人类般轻盈捏起一片薄纸、精准拨动微小开关,皆归功于空心杯电机的高速响应与精细扭矩输出。至2030年,其全球市场空间也将成长至923亿元,CAGR达97%。然而,不可忽视的是,空心杯电机技术壁垒高耸入云,绕线技术便是其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。复杂的绕线工艺决定了电机的效率、功率密度与稳定性,目前国产化率尚处低位。但以鸣志电器为先锋的国产厂商已然亮剑,在进口替代的荆棘路上奋勇前行,为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得一席之地。
在机器人的感知体系中,力传感器恰似人类的触觉神经末梢,广泛分布于肢体各处,用以感知接触力、压力变化,于人形机器人成本架构中占比高达约30%。这一关键地位注定其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一片光明,预计至2030年,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市场空间将飙升至2681亿元,2023-2030年CAGR可达86%。与之并肩的视觉传感器、编码器等也各有千秋,至2030年,视觉传感器市场空间有望触及82亿元,编码器可达250亿元,它们协同发力,为机器人构建起全方位感知网络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电子皮肤作为新兴感知技术,虽目前仍被部分技术难关束缚,尚未实现大规模商用,但已初露锋芒,吸引众多科研团队攻坚。综合各类传感器商业化进程,力传感器凭借成熟技术与急迫市场需求,无疑成为当下关注焦点,谁能率先攻克其技术瓶颈、实现国产化量产,谁便能在人形机器人感知领域执牛耳,尽享市场红利。